|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潘明宜醫師
因為緊張與憂鬱本來就是最容易自我體察的情緒,所以緊張跟憂鬱也是精神科門診患者最常訴說的情緒困擾。一般人對於自己容易緊張焦慮的程度通常無法自我判斷其是否為正常範圍。在精神科門診常見的焦慮症,除了身心症、恐慌症、強迫症之外,還有所謂的廣泛性焦慮症。 它的症狀定義為過度擔心生活裡的大小事超過至少六個月以上,其焦慮的程度過度而無法控制導致影響其功能。 在臨床的診斷上,主觀的焦慮症狀不足以診斷廣泛性焦慮症。 除了焦慮感以外,通常會伴隨長期出現的睡眠障礙,肌肉緊繃,容易疲勞,易怒,注意力不集中。 也就是失控的焦慮感已經影響到生理層面。 這種失控的焦慮焦點常常涉及生活的各種面向,也就是個案有焦慮不完的事情,這件事情解決了又有其他的事情煩惱。 而且焦慮的程度已經超出正常範圍,不但無法成為解決事情的動力,反而讓個案無法正常思考而成了無頭蒼蠅,失去了原本處理事情的能力。
但是這類個案很少只是因為自己容易緊張而到精神科就診。患者通常會懷疑自己容易緊張這個現象只是個性的傾向,而猶豫很長一段時間才來到精神身心科。長期的沒有侷限的焦慮會導致憂鬱與人際困擾,所以很多患者主要抱怨的困擾是低落或缺乏自信的情緒,或者是孤立的人際與寂寞的生活。 另外,一旦焦慮的重心是在自己身體的不舒服,患者也很容易因為過度在意身體的感覺,及過度解讀生理的反應,而懷疑自己的身體有嚴重的疾病而四處檢查,成為所謂的慮病症。 另外患者因為花了太多精神面對隨時無處不在的焦慮緊張,主觀上他們覺得自己的專注力記憶力一直都不好,而影響就學與工作的經驗,所以他們也很常因為擔心自己的注意力而來就診。
簡言之,廣泛性焦慮症的患者因為其主要的抱怨常常在於情緒,生理,人際,以及功能的面向,核心的廣泛性焦慮症其實很容易被忽略。 但是在規律的精神科就診過程,醫師有機會探索與診斷出個案的核心焦慮,繼而與患者合作,去面對與處理廣泛性焦慮症折磨人的多樣面向,繼而幫助患者提升其生活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