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潘明宜醫師
前陣子看了一部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
看了之後非常感動,當之後獲知此片的男主角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時,一點也不感到意外。
一位不經世事, 豆蔻年華的少女跟我談到此片時,說她不懂為何與她共同觀賞此片的同學何以哭得唏哩嘩啦的。 聽了她這麼說,我的情緒其實很複雜,某一方面我替她慶幸,在她這個天真燦爛的年紀尚未領略失落的痛。
失落的痛苦與自我懊悔是診療時很常見的憂鬱核心症狀。 很多同儕都不大喜歡「憂鬱症」這樣的診斷名詞,原因是這個字眼沒能描述出憂鬱症狀背後的特定核心狀況。 常見的憂鬱核心症狀之一即是電影中所描述的失落的苦痛。
簡單講,所謂失落的苦痛即是個案在曾經擁有,後來因為某些原因而失去了所珍惜的客體,所經歷的不足為外人道的苦痛。這些心理經驗經常讓個案處於孤獨與排拒外界的狀況。再加上如果個案將失去所愛的原因歸咎自己(就像電影中的男主角一樣),那麼憂鬱的形式經常是走不出來的自我譴責與毀滅式的自我放逐。
就像心理治療裡經常見到的,個案說不出口的,甚至於意識不到的想法與情緒,經常顯現在自己及其他人所不理解甚或不諒解的的行為裡。
影片中男主角外顯的莫名憤怒與對他人保持的疏離感與不合理的攻擊性,其實是在掩蓋他說不出口的罪惡感。 歸咎於自己的疏忽導致他的孩子的死亡與家庭的崩裂,深層的罪惡感迫使他過著充滿無望感與自我放棄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