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潘明宜醫師
中年危機是個有趣的名詞,乍看之下像是個專有名詞,但是嚴謹地說又不是確切的醫學診斷名詞。
但是交談時使用這個字眼,溝通主體雙方又好像知道對方說的是什麼。
多數人對於中年危機的想像,是一個平時循規蹈矩的人忽然有一天個性行為莫名地改變了。例如一個平時為家裡賣命工作的中年男子忽然某天買了一部超跑或重機,重心開始轉變,變成了家人覺得任性自私的人。
簡單的說, 這個名詞形容的是個多重的文化現象。診療室裡常見的某一類型是個幾十年來整天為家庭忙碌的家庭主婦,她最熟悉的例行活動之一即是到住家附近買了幾十年的菜攤去買菜,隨後為家人準備晚餐。 某一天忽然莫名覺得到菜市場會很焦慮不安,不知道在焦慮不安什麼,只覺得決定買什麼菜變得很難, 也不知道要煮什麼給家人吃了。
另外一種常見的類型是某個叱剎商場的中年男子,到了診間訴說,他不知怎麼的再也不喜歡過去幾年習慣做的事,就是下班後到熱炒店跟朋友喝兩杯。他開始覺得晚上在外面會很慌,甚至一個人在家裡也讓他覺得難以忍受,以前常責怪他老不在家的老婆都覺得他不對勁。
依我的淺見,中年危機這個詞,描述的是身為人所會有的存在議題,在某些中年階段的特定表現。主體在開始真實意識到生命有盡頭, 生理衰敗的真實感時, 對於自己過去生命中的有意無意的選擇所產生的疑惑,抑或是對於其有意無意的放棄所產生的哀悼。但是恐怕這些念頭都不見得是在意識的層面。
|